(寻味中华 | 非遗)手工织就新光景 千年黎锦见风华

hha 2025-01-12 12:30 阅读数 12 #新闻
文章标签 新闻社会资讯

中新社海口12月6日电 题:手工织就新光景 千年黎锦见风华

中新社记者 张茜翼

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黎锦是海南黎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织锦,约3000年来,讲述着民间传说、农耕故事、日常生活,和人们对美好祝福的寄托与向往。

图为黎锦中的几何纹、人形纹、鹿纹、花纹等特色纹样。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供图)

生态原料纺成线、绞缬古法染成色、踞腰织机织成布、灿然多色绣成花。这种集纺、染、织、绣技艺于一体的黎锦被称为中国纺织业的“活化石”。

黎族人纺纱、织布的原料是海南特有的吉贝棉,又称海岛棉。染料也源自热带雨林丰富的植被资源。

记者拜访多位非遗传承人观其纺织手法,其间发现纺线数次断开,织娘耐心接线。织布时,织娘大多席地而坐,提梭引纬,左手持分经棍将经纱分开,右手持织锦木刀将纬线打紧。

11月28日,在海南东方织娘黎锦数字化展厅,黎族姑娘现场展示黎锦织造技艺。 中新社记者 张茜翼 摄

若追求工艺水准,这项技艺至今无法被机器取代。如用机器纺织,必须使用工业线,不仅成品做工显得粗糙,而且花纹相同缺乏特色。

从事黎族文化研究的海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刘冬梅认为,黎族织锦全凭手工,手工创造了精美黎锦图案,是黎锦的灵魂,也是黎族织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批技艺传承人逐渐从“手艺人”变成“守艺人”。刘香兰从儿子、儿媳、孙子开始培养,后来学员队伍从亲友乡邻扩大到全国各地的手工艺品爱好者,规模多达上千名。

从意大利留学归来的海南姑娘陈玲宇,尝试将黎锦的传统元素解构与再加工,融入自己的新中式服装设计品牌中,以期符合现代审美。

“黎锦织绣图案包含着丰富的民族风情和民族习俗的色彩意境。”陈玲宇说,黎族传统织锦,不仅讲究形式的美感,而且更强调吉祥的含义,它是黎族原始图画文字象征和民族文化的载体。

据统计,黎锦织物上的图案共有160多种,大体可分为植物、动物、人物、景物、文字及神话故事6种类别。

“黎族润方言区的蝴蝶花纹经常出现在我的设计中。”陈玲宇说,它的主要含义是吉祥和幸福。蝴蝶飞翔的姿态象征着自由、希望和追求梦想的勇气。蝴蝶和“耋”同音,也常用于“长寿”的寓意。这些含义体现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爱情、生命和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崇敬。

图为黎锦元素文创产品。 中新社记者 张茜翼 摄

黎锦搭上文创“快车”,手提包、书签、桌旗、腕表带、耳环、笔记本、改良黎锦服饰等年轻化文创产品受到市场欢迎。身着黎锦服饰的潮玩手办、黎锦花纹系列手摇音乐盒……这些还未正式上市的黎锦文创,9月份在海口骑楼老街一家老字号茶馆展示不到半天,数十个产品便一销而空。

在海南省东方市,“95后”黎族姑娘符爱娜正积极探索黎锦与其他工艺的跨界结合,像融入黎锦元素设计的吉祥鹿、十二生肖盲盒挂饰、卡通小玩偶……很多黎锦文创卖到全国各地。“卡通小玩偶卖得最好,还有一些国外网友也对这些感兴趣。”

符爱娜说,通过这样的方式能传播黎族文化,没想到会有网友线上交流织锦的技术问题。

为推动黎锦持续发展,海南省东方市今年10月启动黎锦数字化产业基地,建设东方织娘数据库、产品设计研发中心、文化消费体验中心等。

东方织娘黎锦数字化展厅负责人宋晓林说,基地邀请国内外设计师,将黎锦制作的手工技艺、历史纹样等信息数据化,构建东方黎锦文化基因纹样数据研发中心。同时结合图案学、现代设计体系,实现纹样的二次创作,以便于市场化设计应用。

目前,“东方织娘”数据库收录黎锦手工艺人4000人、根据黎锦传统美学再设计的纹样500余种。(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
(寻味中华 | 非遗)手工织就新光景 千年黎锦见风华 - 铜变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