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深海探地壳——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建成入列
11月17日,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建成入列,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梦想”号长179.8米、宽32.8米,排水量426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载员180人。其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可在6级海况下正常作业、16级超强台风下安全生存,满足全球主要海域桥梁通行及码头停靠条件。
“梦想”号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攻克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以“小吨位”实现“多功能”,国际首次创新集成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种功能。经两轮海试验证,该船主要性能指标均优于设计要求,构建起我国自主的超深水钻探装备设计建造技术体系。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航次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孙珍介绍,“梦想”号在最大钻深、钻探方式、动力定位、自持力、排水量等方面的综合性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最大钻深可超万米
钻探是“梦想”号最重要的能力。大洋钻探被誉为海洋科技“皇冠”。与此同时,钻透地壳、打穿莫霍面、进入上地幔,则是人类的科学梦想。地幔占地球体积的4/5、质量的3/4,是地球最大的“化学储库”,充满未解之谜。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科学家就开始尝试钻穿莫霍面进入地幔,但这一目标至今未能实现。
此前,世界上只有两艘大洋钻探船,分别属于美国和日本。作为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承载着中华儿女建设海洋强国的梦想、承载着全球科学家“打穿莫霍面、进入上地幔”的梦想、承载着人类开发地球深部资源的梦想。
钻探科学领域有这样一句话:“10000米钻深的难度堪比登月。”“梦想”号钻采系统国际领先,装备了全球首台兼具油气勘探和岩芯钻取功能的液压举升钻机,具备4种钻探模式和3种取芯方式,可满足大洋钻探取芯和深海资源勘探等不同作业需求,综合钻探效率、硬岩钻进能力大幅提升,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
“11000米的压力,对设备、水、电、液、材料都是一个挑战。”“梦想”号监造组组长殷宪峰曾透露,全船涉及主要大型设备303项、生产图纸8300份、建造工序上万道,共集结了150多家科研单位参与建设,突破10余项关键技术。
此外,“梦想”号科考实验功能和信息化水平国际领先,堪称海上移动的“国家实验室”。该船建有基础地质、古地磁、无机地化、有机地化、微生物、海洋科学、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钻探技术九大功能实验室,总面积超3000平方米,配置全球首套船载岩芯自动传输存储系统,可满足海洋领域全学科研究需求。“船舶智慧大脑”可实时汇聚分析20000余个监测点数据,实现作业智能监测、实验智能协同、健康智能保障、船岸智能融合。
未来两年完成首钻
多位院士专家表示,“梦想”号的入列,将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以及全球科学家开展大洋科学钻探研究提供重大平台支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许振强介绍,“梦想”号将瞄准莫霍面钻探等突破性理论变革、深海能源资源安全高效绿色开发利用、海洋防灾减灾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聚焦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科技自立自强和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大需求,推动原创性、引领性重大成果产出。
按照计划,“梦想”号将在未来两年内完成大洋钻探首钻。院士专家们也对如何用好这一“大国重器”建言献策。在科学研究方面,欧洲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院长林间认为,要建立新的国际标杆,包括钻探水深、同一位置连续取芯长度,以及硬岩的钻进能力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福元建议,要找到慢速扩张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进行打钻,加强对陆地已出露莫霍面的研究,增进对莫霍面的了解,找准攻关方向和科学问题。
在运行机制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王成善表示,应尽快建立支撑可持续运营的国家级保障机制,加快形成支撑把硬件优势转变成科学优势的全球共商机制,提出能获得全球认可和多方参与的大科学计划。(记者 操秀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